不要停止思考

故事得从语文这一学科讲起。

小学五年级时,我们换了一个班主任,兼职语文老师。

有些胖,但是特别有少女心,喜欢龙猫,脑袋里充满了各种新奇点子,常常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大家参与,或者说是童心未泯吧,那段时间我们班的语文成绩相较以往显著提高。

她喜欢布置周记的作业,让大家去记录自己过去一周里的生活。当然,那会的自己对此常有“没什么好写”的苦恼。


上了初中,新的语文老师icku身材就适中很多了,但是和五年级的班主任一样,特别有少女心,喜欢穿长裙,扎双马尾,日常穿搭满满少女气息,也充满创意,特别喜欢她。

当然,她也布置周记作业,不过相较小学,总算没有那么才思枯竭了。

但是,那时我对周记的看法仅仅是记录一些大事,把它们描述得生动活现。一次转折在于初三十月的一个傍晚,大家在操场进行体育中考的训练,突然跑道两侧的广播喇叭中传出声音:紧急通知…….我刚完成一次50米的冲刺,准备往回走,还处于恍惚状态之中。只见前方起点的同学们发出一阵欢呼,所有人都在呐喊,兴奋地跳跃,奔走相告,发生什么了?我抓住一位同班同学,他说放台风假了,我瞬间感到一阵喜悦。环顾四周,所有人都是那么的开心,然后我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级长和几位老师,他们的表情有些严肃,好像并不期望看到这样的景象。

我把这天下午发生的事情写进了周记里,并且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看法:或许对于老师们,看到学生如此期待放假,会对于未来中考大家的表现感到担忧吧。

那次周记获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,不过我那时并未意识到做了什么,就像本能驱使一样,直到许多年后的今天回顾,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日子。

后来,那个台风叫山竹,我们这一届的初三是学校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届。


高中,没有周记了,是位外号江老西的男老师。他有些中年大叔的范儿,却有严肃又搞笑的强大气场,他喜欢钓鱼,喜欢探险,深得班里每一位同学的喜爱。他抓我们练字,对古文的解析和议论文的解析很有一套,短短一两个月就让我们班原本拉跨的语文平均分跻身于年级前列。

他教我们的议论套路是围绕”成功学“展开,从事件的表象到深象找出原因,再回到现实中运用。很经典,但自己也是那时第一次认真地去审视周遭的一切以及内心的想法。

即使没有周记的任务了,那时我就已经在写类似日记一样的随记了。对平日生活所见的人与事自然就产生了看法,而不是需要强迫自己去仔细想才会想到的。

三位语文老师,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”记“与”思“,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


停止思考很可怕,回顾过去的上学期,我发现自己是停止了思考的。

这里的思考不是指每个月底写个月记来总结过去的一月,它思考得太少了,而且已经来不及了。

这里的思考是指一天天的思考,无时无刻的。

过去的一个学期里自己做了什么?

像大家一样在排队或者其它空余的时间里低头看手机,没有必要地刷着空间和朋友圈;晚修只会低头研究一晚的数学题,还以做内容的多少来评判这一晚的充实度;以学业与社恐,身边大多数人的行为为借口,拖延着去旅行,去尝试更多新鲜的事物。甚至,除了课本,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,放纵自己内心的懒惰经常点外卖,将自己原本完整的时间碎片打发掉了……

寒假回到家里后,自己一度想念在学校的生活,在家里有些不适应。问自己想念什么,回答:热闹。什么热闹?多次反思后,察觉到这根本不是单纯地想念学校那边丰富多元的生活,自己甚至没有达到,只是碰了点皮毛。真正的不是想念,而是不适应。

在他乡里感染上了一种叫作“浮躁”的疾病,想要不停地接受信息,哪怕自己已经感到恶心。相似的状况在高中的日子里也有,不过那时的诱因不是过量的信息,而是过分地敏感,以及过量的压力。

在家里除了爸妈和小鸟,是一个人。我和Youu说想和其他朋友出去玩,一个人在家好闷的那一刻,意识到一些转变发生了。


高中以前,我还是那个自己一人在家都能玩得很开心的天真少女。什么桌游,在床上摆好惨叫鸡、小鸟玩偶、小鸭模型,就能开始玩一个四人的游戏局;画画啊,花一个上午或是下午乐在其中;拿一个小本子,当作什么机密的档案本,在里面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小版块:用过的口头禅、个人经历时间轴、梦想清单…还会偶尔在里面写上一些自己悟出来的理论,比如有一篇上传到博客里的“理论算法”;去图书馆借回几本小说,抱着还能在被窝里开着手电看到深夜;或是突发灵感,去设计一套特别中二的桌游卡牌,和朋友们在放学后找个地方一起玩;实在不行,家里书房里的书都逐个看一遍。最感兴趣的是舅舅送给自己的《维生素圣典》,在那会沉迷研究维生素对自己初三复习的帮助,比如维E吃了活化细胞增强供氧能力什么的(但是中午吃了下午起床会没什么力气就很迷)。


想到这,突然就有些惆怅了,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需要社交的?或许是高中之后环境与价值范式的颠覆、疫情封家的长期模式、内心的进一步打开,使得自己需要去倾诉,去转移能量。

无论如何,你看,新的学期又开始了。我现在天天晚上写日记、告诫自己不要拖延、图书馆借来很多书阅读、有意识地控制伸手拿手机的次数,让原本完整的时间保持原来的模样。

以及,少找借口,在现象面前保持自己的思考,避免陷入浮躁的情绪当中。

我十分反感,从不使用也不想再听见、看见“tǎng píng”、“juǎn”和“bǎi làn”这些词,它们代表两个负面的极端,更何况使用它们的人常有阴阳怪气之嫌。


江老师教过我们一句套话,新时代的新青年应该是阳光的,以积极的态度进取,吃苦耐劳。立大志、行大德、成大才,在有限的人生中奉献自我,创造出无限的价值。

至此,它已不是套话,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,想对身边青年朋友们奉劝的一句话。

还有,不要停止思考。

- ☕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