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修谈话

你现在走学校喜欢的、能拿去正经比赛的那种路线也可以,但是毕业之后你要是还在新媒体行业混,而且还搞这一套是连饭都吃不饱的。

多一条路就多一点活下去的机会,故步自封的话等你一旦走出象牙塔就饿死了。

能赚钱的路子永远都是对的,因为它不会让你饿死,然后你才有搞其他创作的资本。

古代文人以心怀苍生为最高追求,文言文也以叙事和议论为主。到了现代,同样作为载体的电影通常也是以情感为主。

角色独处的行为,私密的行为,多么高效、可以操作的一场戏,一下子就能把ta的心事、困境展露出来了你要知道。
导演把个人经历改成电影剧本,到底要改掉什么东西?这样创作时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里,但是观众是没有感觉的。自己经历改编最重要的就是,你要把自己客体化,以第三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。当然要以自己思考为主,别人可以帮你,但只有你才有可能想清楚为什么自己混成了今天这个逼样。
不堪的回忆就让它不堪吧,再次以分析电影的方式去回忆过往,思考那个时候自己面临什么困境?困境背后的本质是什么矛盾?他人的心理活动和动机是什么?以上种种是怎么让事情一步步走到现在这样的?…..
就别他妈去想要是当初xx会怎样,你要想的只有:原因 过程 结果。
这是导演的基本功了,彻底审视自己要很大的勇气和宽阔的眼界。敢于回忆不算有勇气,能跳出来看清问题本质、看清自己到底是个什么逼玩意儿,这才叫勇气。
问题在于,现实是没有逻辑的,作为回忆的主体,没有逻辑的现实确实会让你感触。但是故事创作是必须有逻辑的,因为你回忆的时候不单只会想这么一件事。你可以调动19年来所有的记忆来让你感受那份哀伤,但是故事的容量是有限的,观众只能根据你讲的去体验,所以选择把什么东西留在“故事”的框框里就是最难的活儿。
摄影也是一样的,恰恰是因为相机画幅的局限性,“构图”才有了意义,画框内的事物,因为画框外的事物才有了意义。
然后还有你那些朋友的事情,他们到底在困扰什么?这个很重要,对他人困境是否了解,决定了你的故事对他人而言有没有价值。
我有时也会想,明明自己说得很明白了,声音也洪亮清晰,为什么他们听了还是弄错?但是这些人做语文阅读理解是没问题的。

说明一件事:他们没用心听。

如果要说是自己的原因,那就是你语气词太多讲话太慢。到了北京发现广东人说话的特性会很吃亏,因为平舌音太多讲不快,北京人老是吞音越讲越快;第二是口才原因,你一上来就整个呃呃啊啊的语气词,会让别人一下子抓不住重点,一般来说讲话的时候,第一个逗号后面就必须是重点了。

比如说,“你有个问题,就是你的眼神没有情绪在里面”。一些情况下直接去掉“你有个问题”,上来直接就锐评。

- ☕ -